06.正式介绍若有所播⎪Newsletter

2021/02/07 02:02

在即刻即友做的一个订阅网站hedwig上注册了账号,大家也可以通过bsmonster.hedwig.pub订阅,pub很有趣,有种小酒馆的感觉。注册时遇到了取名字的难题,这也强迫我必须去思考出一个栏目名称来。那么就叫“若有所播”吧!——我在三明治有关播客的专栏

作为newsletter的若有所播,也就是你正在看到的这份文字,更多是我碎片化的阅读、观影、听声音,之后也会考虑加入我散步发呆时的碎片化思考。我叫若冰,“若有所播”是“若冰有所播报
”的意思。

读字。

断裂时代的痛与爱,梁鸿

这是写了《中国在梁庄》《出梁庄记》的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在这两本书获得成功后,在一次讲座上的讲话。她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大众文化与乡土文学的学者,“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,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,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”(引用自豆瓣)。但从这篇讲话中,我们能读到她对知识分子阶级话语权力的反思。

当我们站在这里,诉说我们的痛与爱的时候, 我们想到的是我们自己。它几乎成为一种权力,因为话语本身就是权力,拥有话语权就意味着本身 拥有某种权力。我们没有把堂婶的痛与爱放进去,没有把梁光正的痛与爱放进去。我们的灯光是如此明亮,如此灿烂,我们的语言都非常华美。我也能够操持华美的词语,其实有的时候真的非常羞耻,但我又愿意说,因为我觉得需要来说,因为你要珍惜你能够说话的时刻。

就像我们刚才各位嘉宾都在讲的,你要珍惜你说话的时刻,你要珍惜你的语言。而我的堂婶,她住在一座散发着发霉味 道的老旧房屋里面。她的语言是粗糙的、俗气的,她说她的儿子要死了,她看⻅黑压压的蚊子落满了蚊帐,她说火⻋上人太多了,她不想活了,她每天紧紧地抱着她的小儿子,就像抱着一个珍宝, 她非常害怕再次失去。

我希望以后能够给其他人多说话的机会,也希望趁着自己能说话的时候,努力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。我是无足轻重的,但这并不是因为我穷困,我没有成功,只是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。

所以这样说来,并不是一定要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心怀内疚,连我们自己生活的愉悦、舒适都不能享有,不是这样的。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幸福,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享受自己生活中的那种小确幸,这些都毫无问题。我只是想说,我们要警惕这些小确幸,警惕我们所使用的日常词语,要在观念层面里面有所意识。因为我们的痛与爱被分出了层次,被分出了高低,被分出了优劣。在我们的文化内部,生命本身并没有价值,你的价值高低是被依附在你挣钱多少,你成功与否之上的。当你对这个社会没有价值,或者价值比较低的时候,你就不被认真对待,你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人。这是我们文化结构里面一个非常大的负面因子。

断裂时代的痛与爱.pdf

米鱼面,马特·古尔丁,2019

看完沉痛的,来点开心的。这本地铁读物翻得很快,但却让人尤为开心,看完只想大叫:什么时候才能去日本呀!!!!!

要是你从没来过日本,就一定会和第一次拜访这里的我们做出相同的事:如卡通人物般对着所见之物不停地眨眼、揉眼睛;被涩谷及新宿汹涌的人潮淹没;由霓虹丛林跨入古老庙宇,再回归明日世界,见证过去与未来的奇妙冲突与共存。塑料制的食物样品、子弹列车,以及随处可见的贩卖机,无一不令人啧啧称奇,你甚至会连厕所都想拍照留念。

同时对“怀日料理”祛魅了。根据作者介绍,怀石料理适合对摆盘、环境有苛刻要求,喜欢清淡饮食,喜欢食材本身味道,并且钱多的人。换句话说,就是不适合我。再“高大上”的、被捧上神坛的食物,即使在大众点评上有多么高的分数,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食物的话,也不会享受吧。

大胆地说出自己不喜欢某种食物,不会让人有任何贬值。我就是喜欢吃菜团子,怎么了?

《川菜》,扶霞,2020

我不是说大厨与食客们每当闻到烤猪肉之类的味道,就会经历一次灵魂上的感动与洗礼(说不定也会),但“香”这个字在中文中,真能表达一种由衷的赞叹与喜爱。酒水、香料、花朵、烤过的坚果、柑橘的外皮,芬芳诱人,全都是“香”。煎炒烤制之后产生的那种令人愉悦的气味与风味(也就是科学家所说的“美拉德反应”或“焦糖化”),也经常用“香”来形容。比如,烤鸭那令人垂涎的油晃晃的鸭皮;或者姜葱过油炒,在锅里“嘶嘶”时飘散出的那种销魂之气。

如果喜欢川菜,可以去看看这本书;如果想跟着学,不如打开短视频软件快速搜索,15秒学会一道菜,效率高得多。

我既不吃辣,也不太做菜,但还是看了这本书。大概是因为某种虚无的凑热闹吧。

教育的本质与三零世界 | 尤努斯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的演讲

第一次知道穆罕默德·尤努斯教授是上学期在做企业责任的期末课题时,我在小组作业中提出要研究Grameen Bank,后来这个课题真的成为了我们的期末作业。而Yunus虽然因为这个帮助孟加拉贫困群体贷款的项目获得诺贝尔奖,但他还是一位教育学家。下面的话,感觉已经是陈词滥调的,但总觉得怎么说都不为多。

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准备好工作的年轻人。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准备好人生的年轻人。要对自己人生做好准备。当你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的时候,你可以决定你想成为怎样的人。就像在你跳入大海前,要知道大海是怎么样的,要选择怎样的方向,才能最终到达你想抵达的彼岸。这,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。而不是仅仅得到一份工作,消耗你的人生,谋求晋升空间,争取某个职位,等着领退休金。这不是人生。
工作不是人生。工作只是人生的很小的一部分,只是为了维持生存而已。人生是更大的事情。但是,人类被截断在做更大的事情之外。工作是很微小的东西。人生本来有许多的可能性,如果你认为工作就是人生,那就意味着你却把自己塞入一个狭小的空间里,让你自己适应这个狭小的空间。这样,你就可以围绕这小小的一点过自己的人生,却没有看到更大的世界,眼中只有工作中的小小世界。这太令人遗憾了。
人类生来具有巨大的、无限的创造力,并且年轻人就有这样的创造力。教育应该增强这种创造力,让年轻人知道可以在哪里发挥创造力来改变世界。不只是年轻人的群体可以改变世界,每个年轻人个体都有改变世界的潜能。然而,这并不是年轻人们正在做的。他们只是想要找份工作,因为这是教育教给他们的:只要努力学习考高分,就可以找到好工作。这不是我想要说的“教育”,教育是改变人生,改变世界,不仅仅是为了这一代人,而是为了将来所有世代的人。每个世代的人都应该为以正确的方向,为改变世界做出贡献。

人与知识,汪丁丁,2014

智慧被知识取代,就是文字的代价。

很细、很细地咀嚼这件事,想起最近播客有朝一日《语言的量化宽松》的一期,对说话这件事突然胆怯起来。身边有太多侃侃而谈,而前后逻辑不通,不知所云的人。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保持沉默。语言无法表达心中千头万绪,索性不说,也没有要证明自我或压倒对方的急迫。知识因为语言的载体可以与人分享,但大部分智慧是不能的,我们纵使得了快乐人的衬衫,也无法快乐起来。智慧是自己的,在心流里,行事间,是多少钱买不来,也是别人偷不走的。不过,大部分人懒得修炼智慧,生活中搞钱已经够忙碌了。

基于知识的私有化过程的人生,是技术的人生,千篇一律,百无聊赖。基于智慧的人生,是艺术的人生,每一瞬间都是自由的,每一次呼吸都是个性化的。

观艺。

《天才枪手》,2017

因为一期播客节目,补看了这部四年前大火的电影。情节环环相扣,剪辑也很好,非常推荐!虽然不知道女主是否真的认为作弊是违反道德的,还是认为为了钱是可以作弊的。诚实、公平、友情、亲情、钱,在电影的末尾,她选择的是哪个?

弗兰·勒博维茨: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's a City,2021

有一些金句,但并不是很抓我,大概是因为我至今不太喜欢听段子,不喜欢可以正着说的话为什么非要偏偏变成笑话来表述。弗兰·勒波维茨出生于1950年,曾在《华尔街之狼》、《公众演讲》、《美丽妲玲》,但我之前从未听说过她。一个在美国非常有公众影响力的评论家,为什么在中国会小范围地火,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呢。

机动搜查队404 MIU404‎,2020

展开讲讲2020年度内容大赏 中一位生活在日本的编剧嘉宾安利的一部剧,看了之后却觉得没有自己被推荐时感受到的那么好。这是很常见的,不是任何人的错。看剧看电影都是太主观的事情,讨厌一部豆瓣10.0的电影也有可能的。

双男主的反差设定,一位神经大条仗义豪情(绫野刚),一位沉着机智死板闷骚(星野源),组成了“蜜瓜包组合”,搭档着乘风破浪解决了各种案件。虽然很多人喜欢卖萌可爱的绫野刚,但我还是比较喜欢闷骚的星野源——一种明明很聪明但我不说我低调的任性,平时都是扑克脸偶尔显柔情的人设。

心之侦探,林奕华

在B站上看了《心之侦探》舞台剧视频,又买了《什么人需要什么人: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》,光看剧本台词,钻研几番或许能有领悟,但只看剧,看演员们带着情绪在舞台上慷慨激昂,我是真的看——不——懂——

看了很多林奕华的访谈,觉得深有真义,但真正看了剧以后才知道林奕华所坚持的先锋性,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。当一种艺术走得太远,它注定就无法被大众接受,我想林奕华的舞台剧就是一种。

想记下来,反复去询问的一些问题:

  1. 为什么我们不问为什么?
  2. 为什么我们认为别人来帮我们成为的别人叫“自己”?
  3. 为什么我们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想改变,却在原状中一直失去?
  4. 为什么一个没有自己的人,无法跟另一个人在一起?